针对石材产业的固废处理难题进行课题攻关,将石材尾粉变成节能降碳的新材料;联合多学科专家给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让传统装备制造车间提档升级;推广专门研发的复合肥和生态种植养殖模式,让茶叶、蔬菜变成绿色无公害食品,附加值翻番……
“2021年起,我们开始选择省内一些市县区,围绕其主导产业建设湖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说。如今,湖北大学已经在黄石、潜江、麻城、利川、宜都等地设立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尾粉深加工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用科技生财”,湖北荔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圆柱体库房上,一副对联非常醒目。凭借湖北大学麻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撑,该公司将麻城石材厂的尾粉和火电厂的粉煤灰、炉底渣转化为一种高活性超细矿物掺合料,用于混凝土生产,能大大的提升混凝土强度、寿命。
石材产业是麻城的支柱产业,但如何处置每年产生的800万吨尾粉等固体废弃物,却是老大难问题。“只有将石粉变废为宝,才能打破发展瓶颈。”麻城市副市长于婧说。
2016年,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黄修林通过湖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博士服务团”项目来到麻城,结合石材厂实际,研发了一系列固废综合利用的新产品。看到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后,麻城市委在他服务一年期满后,又留他续期一年。“但两年期满,我的许多成果还没有来得及市场化。”黄修林说。
2019年初,“智慧之光”湖北专家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上,黄修林关于石粉资源化利用的报告引起了投资人的注意,双方一对接,一个缺投资,一个缺技术,立刻一拍即合。麻城市委、市政府也对这个投资过亿元,且能消纳大量石粉的项目格外的重视,拿地、建厂一气呵成,荔众公司很快挂牌成立。
2020年前后,湖北大学筹划在县域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一个就选在了麻城。湖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源智说:“首先,研究院主要定位在县域,可以与一些部属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其次,要选择地方产业发展有需求、我校科研能力匹配的地方;最后,研究院院长人选必须有志于科技成果转化,愿意深入企业、深入基层。麻城就是个好例子。”
2021年,校地合作建设的湖北大学麻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黄修林丝毫没有悬念地担任了院长。他再也用不着担心“任期”问题,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新产品研发和转化上。在麻城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黄修林带领研究院的专家们一家一家公司地跑,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阐述自己的技术优势,沟通合作研发的方式,一个个新项目、一条条新生产线随即签约、上线。
现在,麻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固废研制而成的轻质抹灰石膏、节能保温材料、透水砖等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中。
入夏之后,气温走高,在湖北江汉利达石油物资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大型钢板型材旁焊花四溅,穿着厚重作业服的焊工满头大汗。“好电焊工难招,人力成本逐步的提升。”江汉利达董事长范广潜说。而在车间的另外一角,一台机器人却在一名年轻人的远程操作下“练习”着各种动作,看着它,范广潜眼中充满了希望:“用上机器人,能大大的提升效率、减少相关成本!”
帮江汉利达引入机器人的是湖北大学潜江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岳彬。范广潜感慨地说:“多亏了李教授,短短几个月就敲定了技术方案。”
机器臂好买,但江汉利达的产品属于定制化“非标”产品,如野外作业房、储液罐等,如何“教会”机器人“手眼配合”,根据每个产品的需求来焊接,是个很复杂的技术问题。“凭我个人的专业方面技术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但我通过研究院这样的平台,可以组织学校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和软件工程等多领域的专家一起来合作攻关。”李岳彬笑着说。
80后教授李岳彬年资尚浅,为何能够调动其他学院的专家学者?“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为了让整个学校做好‘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因此,研究院采取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每个研究院由一位校领导和一位学院负责人担任理事。这样的机构设置,便于研究院以项目为中心,调用院系乃至全校资源。”李岳彬说。
“湖北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湖北大学人事处处长卢轶婷说。湖北大学积极突破以“论文和项目为王”的单一性评价机制,将教师发展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
“刚开始,‘社会服务与推广’类教师往往是凭个人兴趣与企业合作,做一些横向课题。”卢轶婷说,“2021年起,学校职称评审条件出现重大改革,这类教师评职称时,一定要达到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或去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一年以上,完成横向课题达到少数等硬指标。”此外,校方在对这类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课时数要求比“教学为主”的教师大幅度的降低,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经济发展。
“产业技术研究院需要调动的资源,一般是‘社会服务与推广’类教师。而他们也有时间、有需求,想服务,这不是‘瞌睡遇到枕头’了吗?”李岳彬说。
夏日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翠绿的山峦间,云气氤氲。山间小道上,一排背篓靠在山脚边。背篓对面的田地里,数十位戴着斗笠的农民正弯腰除草。一位大爷直起腰来,脸上笑意盈盈地介绍:“张总投资的这黄精真像‘黄金’呀!我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90元呢!”他叫徐方树,是利川市团堡乡黄泥坡村村民。
他口中的张总是湖北鄂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宗铭,利川本地人。2020年,他在高中同学、湖北大学教授李亚东的建议下,回乡投资创办了鄂达生物。李亚东出的点子:“乡村要振兴,必须错位发展。黄泥坡村地理天气特征情况适合种黄精、白芨这两种中药材,我给你提供技术指导。”
李亚东是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老教授,在生态农业领域多有研究。2021年4月3日,湖北大学利川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李亚东任院长。从此,他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扎”在乡村,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平台资源,积极帮各村出谋划策,帮助其找到“一村一品”的优势农产品;帮当地招商引资,引进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还帮农业企业改良土壤、科学控制水肥,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差异化”农产品。
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考核机制中,院长一年待在地方的时间,每年走访、服务的公司数,完成的课题数等都是硬指标。
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见效较慢,成绩难以量化。但湖北大学在考核时设立了特殊的加分项,2022年度的考核中,李亚东就因帮助乡村创立“一村一品”品牌,以及因对乡村振兴的贡献获得“利川市人才特别贡献奖”等享受到考核加分奖励。“评价‘指挥棒’引导我们走向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的研究才真正有价值!”李亚东说。
截至目前,湖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关涉师生人数300余人,派出工作量已近千人次,已服务企业97家,利用专利成果转化孵化2个超亿元项目,涉及石材、新材料、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态环保、数字化的经济等产业,其中利川研究院先后服务了利川11个乡村,涉及土地面积2万余亩。
“精准对接各地产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攻关,让科研与经济的现实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始终相信,把这一个模式坚持到底,将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刘建平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相当一部分还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乡村,缺项目、缺资本、缺人才……多种因素制约着基层产业升级的步伐。而另一边,不少科技工作人员受限于“唯论文”的研究思路,很难把目光投向基础薄弱的基层。
一路采访下来,记者目睹,高校已经将科技服务的触角伸向了县、乡、村,慢慢的变多的科研成果正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田间,撬动一个个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新项目在基层生根发芽,心中不由得升起自豪与自信:只要让更多科技工作人员扎根基层,高水平发展的动力必然越来越强。(本报记者 田豆豆)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说明,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下一篇: 重庆发布《塔式起重机安装与拆卸技术标准